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 尹中立
我國之所以將計劃生育作為國策,是基于人多地少的國情。同樣的理由,我國應該實施“一戶一房”制度。
“一戶一房”制度是指一對夫妻只允許擁有一套帶有福利性質的住房,剩余福利性住房由國家回購后出租給中低收入群體。國家對居民屬于計劃內指標的住房采取低費、低稅政策,而對計劃外住房采取懲罰性的高費、高稅政策。
“一戶一房”制度的操作要點如下:
1、國家應強制規定一個家庭同時擁有多套住房的(不論是商品房還是福利房),應在未來三至五年內將多余房產全部出售完畢。逾期未出售的,國家將額外征收土地資源占用費和所得稅,土地資源占用費和所得稅的征收標準應與購房者所購套數掛鉤,實行累進稅制。
2、國家應明確規定,大中型城市未來新開發的商品房只向本市居民和在本地擁有正常職業的個人或其家庭出售,其他無正當購房理由的投資者不得購買。
3、有條件地允許部分家庭擁有第二套住房,如第一套面積過小、子女成年、贍養異地父母、工作調動等特殊情況,在履行必要的手續后購買第二套住房的可以免征土地資源占用稅。
4、為了保證“一戶一房”制的執行效果,國家應在未來三至五年內完成各地商品房信息在全國范圍內的聯網工作。
“一戶一房”制度的理論基礎是我國的土地公有制,既然土地是公有制的,每個公民應該可以平等地免費享有屬于自己的土地,在人多地少的國情下,“公民平等地免費享有屬于自己的土地”可以定義為“擁有一套帶有福利性質的住房”。
有人認為,應通過租房方式解決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問題。此觀點不符合中國國情,也無助于社會穩定。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國人追求家庭穩定的觀念是根深蒂固的。美國人可以租房過一輩子,中國人是難以想象的。如果我們今天不能讓大多數中國人擁有自己的住房,則在未來遇到重大社會事件時,這些人很可能就是最先走上街頭的人。
縱觀全球,“一戶一房”制度在國外早已有之。最早的“一戶一房”制度起源于英國。19世紀末英國房地產價格飛漲,老百姓怨聲載道,20世紀初,國會通過法案,強制規定所有房產不得私下轉讓,居民待售的房產只能由政府出面收購,然后出租給貧困人口。在國會通過上述法案后的六十多年里,英國房價一直處于穩中趨降狀態,調控效果非常明顯。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政府也為此背上了沉重的財政負擔,導致該法案在20世紀70年代被廢止。在該法案被廢止40年后的今天,英國再次被住房問題所困擾,解決住房問題成為新上任首相的頭號任務。
筆者深知,上述觀點一定招致無數攻擊,但筆者依然認為,沒有什么更好的政策能解決中國人的住房問題了。作者: 柯鵬
|